小孩易感的手足口病,究竟是何方神圣
发布时间:
2019-06-15
作者:
来源:
在4~7月或夏秋季,是手足口病的发病高峰期。由于该病具有传染性,弄得家长们人心惶惶,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一不小心就染上这种病。今天我们就来揭开手足口病神秘的面纱,搞清楚它究竟是何方神圣。
什么是手足口病?
手足口病(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,HFMD)是由肠道病毒(Enterovirus,EV)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,5岁以下儿童多发。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,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,该病的潜伏期多为2-10天,平均3-5天。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(型),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(Cox A16)和肠道病毒71型(EV 71)最为常见。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疾病,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。
手足口病有哪些表现?
手足口病在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,手、足、口、臀等部位出疹,可伴有咳嗽、流涕、食欲不振等症状。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,个别病例可无皮疹。典型皮疹表现为斑丘疹、丘疹、疱疹。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,疱疹内液体较少,不疼不痒,皮疹恢复时不结痂、不留疤。不典型皮疹通常小、厚、硬、少,有时可见瘀点、瘀斑。某些型别肠道病毒如CV-A6和CV-A10所致皮损严重,皮疹可表现为大疱样改变,伴疼痛及痒感,且不限于手、足、口部位。
手足口病如何传播?
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,一般在1周内痊愈,无后遗症。少数患儿发病后迅速累及神经系统,表现为脑干脑炎、脑脊髓炎、脑脊髓膜炎等,发展为循环衰竭、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患儿病死率高。肠道病毒适合在湿、热的环境下生存,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、咽喉分泌物、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。密切接触传播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,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、毛巾、手绢、牙杯、玩具、食具、奶具以及床上用品、内衣等引起感染,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,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。
手足口病如何预防?
在手足口病高发期间,家长要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,避免孩子与患手足口病的儿童密切接触。孩子的衣被要勤洗勤晾晒,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和吃生冷食物,随时检查孩子皮肤(主要是手心、脚心)和口腔有没有异常,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。我国已经上市了EV-A71型灭活疫苗,该疫苗可用于6月龄~5岁儿童预防EV-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,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2剂次接种(两次接种,间隔一个月),建议家长到当地免疫接种部门咨询。
手足口病如何护理?
孩子得了手足口病一定要引起重视,因为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,一定要避免孩子与外界接触,正常情况下要隔离两周左右的时间,在这期间要做好孩子的口腔和皮肤护理,避免继发细菌感染。要剪短孩子的指甲,必要时包裹孩子双手,防止抓破皮疹。孩子用过的物品要彻底进行消毒,孩子住的房间要保持良好的通风,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,在饮食上要以清淡流食或者半流质饮食为主,不要吃刺激性的或者辛辣的食物。
温馨提示:万一孩子染上手足口病别慌张,请及时送医并谨遵医嘱进行治疗!
相关文件
相关新闻
2023-10-15
2023-06-21
2023-06-21
2018-04-18
2018-04-18
2018-04-18